董家鸿:医院停诊不可取,打赢疫情阻击战后方不可不设防

2020-04-08

 转自:搜狐网   文 / 医师报记者尹晗 编 / 周亦川     

【搜狐健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医务人员斗志昂扬,不畏艰险,挺身而出,驰援疫区,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疫情阻击战。但我们也注意到,全国范围内有些医院门诊停诊,病房停止收治住院患者,甚至连手术都停掉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指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人民健康与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医疗界遵照国家的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治作为第一要务,并投入了巨量医疗资源,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非传染性疾病对民众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急性伤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加重,如果延误诊治时机,同样会对患者健康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会增加疫情流行期非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

中国医师协会在此呼吁:广大医师同道,在倾力投入疫情防治的同时,对于急性伤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患者,也要及时诊治,尤其对于一些短期内会对患者生命带来重大威胁的疾患,更要毫不懈怠地积极救治,切莫顾此失彼。

诚然,在停诊的医院中,一些医院由于全力医援疫区的需要,派出了主要的医疗力量,只保留了急诊。但大部分医院却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更多是源于对疫情蔓延的恐慌情绪和对医院安全的过度担忧——一方面,医院是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极大的重灾区,医疗机构面临着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诊疗过程中难免的经常性密切接触患者,以及在缺乏充分防护情况下接触难辨的“隐性感染者”,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也面临着潜在的感染风险。

目前为止,在武汉、湖北和其他省市时有医护人员在院内感染新冠病毒的报道,有的医师甚至献出了生命。但作为民众健康的守护者,疫情时期要以科学方法切实做好自我防护为前提,在倾力投身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同时,有效满足民众日常医疗服务需求。

鉴于当下疫情流行状况下医护感染的高风险隐患,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安全医疗建议,希望引起医疗机构和医护同行的重视:

一、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完善门诊区域发热患者隔离处置流程

各级医疗机构应对全部就医人群进行精准预检分诊和严格医学管控,将有感染新冠病毒风险的就医者快速分诊至发热门诊,从而减少就医人群在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集了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期间138 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其中40名(29%)医护人员和17名(12.3%)住院病人受到院内交叉感染。武汉地区的发热门诊高峰期日就诊量达1.5万人,混杂在就医人群中的新冠肺炎患者造成了医院内接触传染的极大风险。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就诊患者,医疗机构应建立并实施精准高效的分诊流程和方法。

二、强化急危重症优先接诊原则,引导非传染病患者有序就医

疫情时期,应对常见慢性疾病的就医策略进行调整,非紧急情况暂缓就诊,尽量减少医院内患者聚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网上或电话问诊咨询服务,这也是减少患者聚集的有效举措。

对等待治疗的患者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并及时与患者沟通,依病情轻重缓急作出适宜诊疗计划和妥善就医安排,对于可以择期治疗的患者动员其延期来院接受治疗;而对于急症、重症和可能因延期治疗造成病情延误恶化的患者,则积极优先安排治疗。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做好应对2020年春节假期后就诊高峰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合理控制手术数量,按照手术指征安排手术时间,非急诊手术延后择期进行。

三、对确诊和疑似合并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严格隔离治疗,针对性优化诊疗策略和处置流程。

除了遵循感控共同原则,针对特定疾病的临床特征,尤其是需要应用手术、介入等侵入性诊疗的病症,有必要对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策略和处理流程作出相应调整和优化。中国医师协会针对当前疫情胶着对垒的现况,正在紧急组织多个二级学会的专家,研拟合并新冠肺炎情况下常见专科疾病诊疗的专家意见,以期为疫情时期常见疾病的适宜和安全诊疗提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牵头研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形势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和路径”的中国专家建议,指出在合并新冠肺炎的急性心梗患者救治过程中,需要把握“就近治疗、安全防护、溶栓优先、定点转运、远程会诊”这五个原则,并针对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NSTE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明确了不同治疗策略和适宜方案。这一专家共识对合并新冠肺炎的专科疾病诊疗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确保所有医护的充分防护,避免医务人员院内感染

医疗机构应该在防护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优先确保前线医护人员的资源供给,并悉心关怀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合理安排轮休和调休,以增强医护对抗“疫”的信心和抵抗力。医务人员也要切实做好自身防护,只有医护人员自身康健,才能恪尽呵护民众生命安全的职守。医护用自己的身体构筑了民众健康的防护墙,同时也是阻止院内感染的首要担当。

我们有必要提醒,当前病毒肆虐,医务人员在忘我投入临床救治时,千万不能忽略自我保健和安全医疗,更加不可小觑感染防护的细节,这样的惨痛教训已经屡见不鲜。例如,完成了一天抢救工作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取下口罩正准备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一对30多岁的夫妻突然而至,扑通跪在他的面前。黄朝林赶紧弯腰把他们扶起,询问后才知是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家属。三天后,这对夫妻被确诊感染,因为工作过于劳累抵抗力下降的黄朝林,随后也发病了,且被诊断为重症。而有位高频次给病人采样进行病毒核酸检查的医师,虽然全身防护完备,但只由于没穿足套,也“病从脚入”被感染。

相对于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等防护充分的岗位,面对就医患者及家属中可能存在却无法辩识的“隐性感染者”,非感染专科医护被感染的风险更大,迄今大部分医院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均为非传染病相关专科的医生。我们呼吁,立即制订下发统一的医护人员防范要则,立即对非感染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全员防护培训,确保各类医护人员执行标准的感染防护操作,把院内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政府、科技机构和企业应大力研发和投入医工结合产品和设备,部分替代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患者的无创诊疗和隔离病房内的巡诊服务,尽可能降低医护人员成为密切接触者的风险。

疫情防控工作是对健康医疗系统组织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大考验,是对临床医学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中检验。但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更应以科学的态度和冷静的头脑,去直面疫情蔓延的严峻挑战,积极寻求危机状态下解决医疗卫生问题的科学方法,统筹兼顾重点的疫情防控和日常的医疗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益取得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最大胜利!


分享